瓦西里·列昂季耶夫

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列昂季耶夫(俄语:Васили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Леонтьев;英语:Wassily Leontief,1905年8月5日-1999年2月5日)是一位俄裔美国经济学家,后移居美国任教于哈佛大学。他以“投入产出理论”对于经济学的贡献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曾于1928年至1929年在中国住过一年。

瓦西里·列昂季耶夫
Wassily Leontief 1973.jpg
出生Wassily Wassilyevich Leontief
(1905-08-05)1905年8月5日[1]
 德意志帝国巴伐利亚王国慕尼黑
逝世1999年2月5日(1999岁-02-05)(93岁)
 美国纽约[2]
公民权沙俄、苏联、美国
母校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 (PhD)
列宁格勒大学, (MA)
知名于Input–output analysis
配偶Estelle Marks (since 1932)[3]
奖项Nobel Memorial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1973)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经济学
机构基尔大学
纽约大学
哈佛大学
论文Wirtschaft als Kreislauf(1928)
博士导师Ladislaus Bortkiewicz
Werner Sombart
博士生保罗·萨缪尔森
Thomas Schelling
罗伯特·所洛
Kenneth E. Iverson
弗农·史密斯
理查德·宽特
海曼·明斯基
Dale W. Jorgenson[4]
Michael C. Lovell
Karen R. Polenske
Hollis B. Chenery
受影响自莱昂·瓦尔拉斯
施影响于George B. Dantzig

生平

求学

他出生于德国慕尼黑,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成长,他的父亲老列昂季耶夫(Wassily W. Leontief)是一位经济学教授。他15岁就进入了父亲执教的列宁格勒大学攻读哲学,也选修了一些经济学的课程。19岁(1925年)时便获学士学位,同年移居德国进入柏林大学专攻经济学,22岁时(1928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他离开俄国的原因跟他公开反对共产主义有关,他甚至为此数度被逮捕跟监禁。

早期生涯

1927至1930年他任职于基尔大学下辖的世界经济学会。1928年他以国民政府铁道部的顾问身份访问中国一年,往后他不时地利用在中国时的经验解释“投入产出理论”。1931年移居美国,并任职于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1932年与诗人埃丝特尔·马尔克斯(Estelle Marks)结婚,婚后育有三子。

哈佛大学时期

  • 1932年起获聘为哈佛大学经济系助教,1946年升为正教授至1975年退休。
  • 1948年主持“哈佛经济研究计划”(Harvard Economic Research Project)并出任主持人至1973年
  • 他在哈佛大学经济系的这段时期也是该系的黄金时期:熊彼得是他的同事并且对他的研究成果备为推崇,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洛是他的学生。

生平获得荣誉

他毕生获得很多荣誉学位与奖章,并参与过很多团体与研究计划,其中主要的有:

  • 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AAAS)
  • 计量经济学会会员,1954年任会长
  • 美国经济学会(AEA)会员,1970年任会长
  • 诺贝尔经济学奖,1973年

主要著作

  • 《美国的经济结构,1919-1929》,1941年,哈佛大学出版社
  • 《美国经济结构研究》,1953年出版
  • 《经济学论文集》,196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
  • 《投入产出的经济学》(Input-Output Economics),196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

理论

  • 列昂季耶夫悖论

参考文献

  1. ^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1973. NobelPrize.org. 
  2. ^ Wassily Leontief Birth Certificat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3. ^ Jain, C. Spouse - Wassily Leontief Biographical. Wassily Leontief Biographical. 
  4. ^ Jorgenson, Dale W. (1998) Growth, Vol. 1: Econometr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ing.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ISBN 026226322X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