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价合约

金融学中,差价合约(英语:contract for difference,缩写为 CFD)是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一项合约,根据合约由卖方付给买方资产现行价值和平仓价值之间的差价(反之,如果差价为负,由买方付给卖方)。事实上,差价合约是一种金融衍生工具,它允许交易者利用标的资产的价格上涨或价格下跌获利。它们通常用于推测市场。 差价合约是一种利用自身潜在利润和损失的杠杆工具。

比方说当标的资产为股本时,合约即成为股本衍生工具,允许交易者在不拥有股本的情况下参与股价投机。差价合约持有人面临追踪误差、对手方风险和高杠杆的风险。投资人面临着在价格往预期方向走之前被斩仓(强制平仓)的可能性。

差价合约可在英国、荷兰、波兰、葡萄牙、德国、瑞士、意大利、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瑞士、挪威、法国、爱尔兰、日本和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市场上交易。因为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关于场外交易金融商品的限制,CFD不能在美国市场进行交易。

差价合约产生于1990年代初期的伦敦,它最初是以保证金交易的股本掉期的一种形式出现。CFD的诞生归功于Brian Keelan和Jon Wood在90年代初期的一项收购交易[1][2]

负余额保护

负余额保护意味着客户永远不会失去比在经纪商存入的存款更多的资金。如果加杠杆的仓位亏损迅速恶化,客户只需承担账户本金的损失,经纪商无权可以追讨这些债务。一些经纪商担心市场交易的仓位剧烈波动会导致公司钜额的亏损,所以通常会主动在可能造成市场剧烈波动的事件之前下调客户的最高杠杆,虽然这也导致了客户不满。 [3]

起因

2011年9月6日,瑞士国家银行承诺无限量买入外币(欧元),避免瑞士法郎升值。EUR/CHF的汇率下限设定为1.2。

2015年1月14日,瑞士国家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实施三年的挂勾机制,准许瑞郎自由浮动。瑞士法郎兑欧元在数分钟内大升30%。事件导致部分金融机构现出巨额损失,甚至倒闭。一些散户的损失超过了本金,账户出现负余额。之后,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推出新法规,要求金融机构为个人投资者提供负余额保护。不过,负余额保护并不包括专业投资者。[4]

地区监管合规

在全球主要金融市场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均禁止CFD交易。欧洲证券及市场管理局允许金融机构提供CFD交易,但禁止主动向零售客户推介相关服务。

国家和地区 监管状态[5]
  美国 完全禁止
  加拿大 允许(有限制或无限制)
  墨西哥 无监管
  哥伦比亚 无监管
  巴西 完全禁止
  智利 允许(有限制或无限制)
  南非 允许(有限制或无限制)
  津巴布韦 无监管
  塞浦路斯 允许(有限制或无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无监管
  香港 完全禁止
  英国 允许(有限制或无限制)
  澳大利亚 允许(有限制或无限制)
  日本 允许(有限制或无限制)
  新西兰 允许(有限制或无限制)
  比利时 完全禁止

参考文献

  1. ^ Intellectual property we can't afford to lose | Business news | guardian.co.uk Money. London England: Money.guardian.co.uk. [2012-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6). 
  2. ^ Richard Fletcher. Gadget Shop deal unmasks the City's silent trader. London, England: Times Online. March 20, 2005 [2012-09-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2). 
  3. ^ cfd負餘額保護. stockbrokerviews.com.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4. ^ Comparic Team. How Negative Balance Protection Works. Comparic.com. [202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3). 
  5. ^ Where Brokers Can Offer CFDs Around the World – Regulations Breakdown. [2022-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