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永振一郎
朝永振一郎(日语:朝永 振一郎/ともなが しんいちろう Tomonaga Shin'ichirō,1906年3月31日-1979年7月8日),日本物理学家,量子电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也因为这项贡献与美国物理学家理察·费曼及朱利安·施温格共同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朝永振一郎 朝永 振一郎(ともなが しんいちろう) | |
---|---|
日本第7、8任日本学术会议会长 | |
任期 1963年1月-1969年1月 | |
总理府 总务长官 | 德安实藏 野田武夫 臼井庄一 安井谦 森清 冢原俊郎 田中龙夫 床次德二 |
前任 | 和达清夫 |
继任 | 江上不二夫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大日本帝国东京府东京市小石川区(现文京区) | 1906年3月31日
逝世 | 1979年7月8日 日本东京都 | (73岁)
墓地 | 日本东京都多磨灵园 |
国籍 | 日本 |
父母 | 朝永三十郎(父) |
母校 | 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科 |
职业 | 理论物理学家 |
知名于 | 提出重整化理论 |
奖项 | 文化勋章(1952) 诺贝尔物理学奖(1965) 勋一等旭日大绶章(1976) 罗蒙诺索夫金质奖章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量子电动力学 |
机构 | 京都帝国大学 理化学研究所 东京教育大学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
博士导师 | 仁科芳雄 |
博士生 | 佐藤干夫 小柴昌俊 南部阳一郎 西岛和彦 中野董夫 早川幸男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朝永 振一郎 |
假名 | ともなが しんいちろう |
平文式罗马字 | Tomonaga Shin'ichirō |
生平
早年经历
朝永振一郎于1906年出生在日本东京小石川区小日向三轩町(现在的文京区小日向),也是日本哲学家朝永三十郎(朝永三十郎与西田几多郎都是京都学派的一员)的长男与第2个小孩。朝永振一郎在第三高等中学(三高)毕业后,于1926年进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物理学系就读。日本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汤川秀树是朝永在三高与京大的同学。大学毕业后,他继续留在大学中担任助教3年。在这期间,朝永振一郎参加了仁科芳雄在理化学研究所的团队。
职业生涯
在1937年,当时在德国莱比锡的朝永振一郎进入维尔纳·海森堡的研究团队来合作进行研究。在2年后,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朝永振一郎返回日本,不过他已在莱比锡完成他对于原子核物理学的博士研究。
朝永振一郎在1941年成为东京文理科大学(东京教育大学前身,现在的筑波大学)的教授。在这段时期,他研究了磁控管与中子,并完成了超多时间理论。朝永振一郎在1948年与学生试图验证美国物理学家薛尼·丹克夫(Sidney Dancoff)的一份关于量子电动力学的论文,不过最终失败了。经过他的研究后发现,薛尼·丹克夫忽略了一些环节。经过他的努力后,朝永振一郎与朱利安·施温格各自独自完成重整化理论,并且计算出兰姆位移的数值。他也在1948年获得日本学士院奖,并在1951年成为日本学士院院士。
他在1949年受到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邀请,前往普林斯顿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研究。朝永振一郎后来在隔年返回日本,并提出朝永-鲁丁格液体(Tomonaga-Luttinger liquid)模型。他在1952年获得日本文化勋章。在1965年,朝永振一郎因为量子电动力学的研究,特别是重整化理论与美国物理学家理察·费曼及朱利安·施温格共同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朝永在1979年因咽喉癌于日本东京去世。
门生
轶事
朝永振一郎也写过不少科普书,其中《物理学とは何だろうか》获得1980年由朝日新闻社主办的大佛次郎赏。
2015年3月,日本茨城吾妻2丁目的中央公园,设置了江崎玲于奈、小林诚、朝永振一郎的铜像,以彰显3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功绩[1]。
参考资料
- ^ ノーベル赏:江崎、小林、朝永氏の铜像やレリーフ设置 完成记念式でお披露目 “子どもが梦を”−−つくば・中央公园 /茨城 - 毎日新闻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5-04-24.
- Schweber, Sylvan S., 1994. QED and the men who made it : Dyson, Feynman, Schwinger, and Tomonaga. Princeton Univ. Press.
参见
- 日本人诺贝尔奖得主
- 京都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外部链接
- 诺贝尔官方网站关于朝永振一郎简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英文)
- 筑波大学 朝永振一郎简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