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涵门
基本逻辑闸 | |
缓冲 | 非 |
与 | 与非 |
或 | 或非 |
异或 | 同或 |
蕴含 | 蕴含非 |
输入 A B |
输出 A → B | |
0 | 0 | 1 |
0 | 1 | 1 |
1 | 0 | 0 |
1 | 1 | 1 |
蕴涵门[1](英语:Implies gate,简称IMPLY gate)[2]是数字逻辑电路中的一种逻辑门,主要用来完成布尔代数中实质条件、实质蕴涵或蕴涵算子。
蕴涵门可由CMOS或其他晶体管设计,利用如下公式:
另外蕴涵门也可以由忆阻器组成,且只需要由两个忆阻器即可组成[3][4],由于布尔代数的特性可使其他布尔函数化成由逻辑蕴含表示[5],因此利用蕴涵门与忆阻器来设计晶体管可以大幅缩小体积[6]。
性质
输入 A B |
输出 A → B | |
X | 1 | 1 |
0 | 0 | 1 |
1 | 0 | 0 |
- 如果B为逻辑真, 无论A为任何值都会输出逻辑真的信号。
- 如果B为逻辑假, 并且A为逻辑假, 才会输出逻辑真的信号。
- 其余情况则输出逻辑假的信号。
- 蕴涵门可以用来判断两输入的或是否为第二输入。
概述
表达式 | 符号 | 功能表 | ||||||||||||||||
---|---|---|---|---|---|---|---|---|---|---|---|---|---|---|---|---|---|---|
ANSI/IEEE | IEC | |||||||||||||||||
|
|
电路实现
复合逻辑门
大部分的逻辑门都可以用蕴涵门组合而成,例如与非门可以用两个蕴涵门组合而成[9]:
其他逻辑门
蕴含非闸
蕴含非闸,简称NIMPLY gate是数字逻辑电路中实现非蕴涵的一种逻辑门。
这种运作方式的器件已在生物学的逻辑信号中有相关研究。[10]
表达式 | 符号 | 功能表 | ||||||||||||||||
---|---|---|---|---|---|---|---|---|---|---|---|---|---|---|---|---|---|---|
ANSI/IEEE | IEC | |||||||||||||||||
|
参见
- 布尔代数
- 数字逻辑
- 忆阻器
参考文献
- ^ 电脑名词译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mplies gate→蕴涵门 iicm.org.tw [2015-9-30]
- ^ 蘊含閘 implication gate. 国家教育研究院. [2019-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3).
- ^ imply ga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zigwap.com [2015-9-30]
- ^ 可配置性忆阻器现身 CPU掰掰[永久失效链接] 双忆阻器件实现蕴涵门 eettaiwan.com [2015-9-30]
- ^ Imply Logic Implementation of Carry Save Adder Using Memristo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jera.com [2015-9-30]
- ^ Kanellos, Michael. HP makes memory from a once theoretical circuit. CNET News.com. 2008-04-30 [2008-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0).
- ^ Gregory S.;Stewart Duncan R.;Williams R. Stanley Strukov,Dmitri B.;Snider. The missing memristor found.Nature, 453:80–83, may 2008, [2015-9-30]
- ^ Memristor-Based Material Implication IMPLY Logic: Design Principles and Methodo log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echnion.ac.il [2015-10-1]
- ^ Disclosing the secrets of memristors and implication logi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b.cecs.pdx.edu [2015-9-30]
- ^ Design and processing performance of synthetic N-IMPLY gates in human cell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rom Programmable single-cell mammalian biocomputers Simon Ausländer, David Ausländer, Marius Müller, Markus Wieland & Martin Fussenegger Nature (2012) doi:10.1038/nature11149